当前位置:首页 >  工商产权 >  版权 >  正文

知识产权保护的“通天河”与“摆渡人”

 2019-04-27 09:44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域名预订/竞价,好“米”不错过

先讲两个和葫芦娃相关的事件:

1、4月22日,上海市版权部门发布了“2018年度上海十大版权典型案件”,一家游戏公司因山寨“葫芦娃”,向版权所有方上海美影厂赔偿50余万元。

2、4月23日,上海美影厂正式*北京完美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曾在微信公众号的美容针广告内容中,擅自使用葫芦兄弟和“爷爷”的形象。

两起侵权事件被媒体捧上头条,并非是偶然之举。在第十九个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之际,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再次热闹起来,除了对加强立法和惩戒制度的呼吁,也开始出现对知识产品保护的实现路径、技术体系的讨论。在一连串侵权事件的持续发酵下,知识产权保护已然从“推演”走到了“实战”阶段。

却也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像葫芦娃这样的知名度颇高的IP,尚需要借助法院*来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仍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

知产保护的“通天河”

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条路上,中国可能还是个小学生,产权保护的意识已经逐渐觉醒,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两份“成绩单”:

一份是去年年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年度报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30万件,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超过了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专利局的总和。

一份是最高人民法院刚刚发布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8年,人民法院共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34951件,审结319651件(含旧存),比2017年分别上升41.19%和41.64%。

资深的游戏玩家大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新的游戏模式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会走上“一直被模仿,随时被超越”的不归路。游戏也只是知识产权的一个侧面,侵权现象的泛滥却是不争的事实。

小到一家淘宝店铺的“盗图”问题,辛辛苦苦设计、拍摄的商品展示图,可能被竞争对手直接复制过去,选择向淘宝运营投诉,却面临着取证难、处理周期长等隐性成本;大到全民级综艺的节目,几乎每季都会曝出歌曲侵权事件,并不是节目组不知晓版权保护的道理,对于一些年代稍远的节目,很难找到高效的沟通渠道。

“山寨无罪,抄袭有理”的意识无法被扭转,知识产权保护永远都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一面是发明专利申请的体系化,一面是司法保护案件的高增长,第三面却是无休止的侵权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于文字、音乐、图片等著作权的保护,一是侵权的成本远低于专利,二是在确权、追溯上的技术障碍,难度不亚于一条横亘在眼前的“通天河”。

老问题有了新答案

黑洞照片版权事件的持续发酵,可能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的转机。

国家版权局已经将图片盗版纳入了“剑网行动”中,联想到音乐版权保护的良性循环,大概率会引发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变革,结束粗犷式的局面。然而解决海量版权保护的关键还在于技术手段,确切地说要翻越三座大山:

1、解决确权的时效性问题。确权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源头,通俗的说就是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注册,不仅需要精确地记录作品的原始所有权归属,还需要记录相关作品的后续交易。目前线下渠道的版权注册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线上渠道也需要10个以上的工作日,时效性已然是版权保护的制约因素之一。

2、解决用权的供需对接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俨然不是“锁在柜子里”,用权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关键环节。比如2017年国内著作权登记数量超过274万件,同比增长高达36%,可如何促进知识产权的交易,仍然是未解的难题。

3、解决维权的效率性问题。维权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一环,却有着最为棘手的问题:一是侵权界定难度大,往往需要逐级查阅授权说明才能界定;二是权利溯源的难度大,知识产权涉及的领域太多,围绕单一产品的产权归属颇为复杂。

传统的应对之策是开发信息加密技术、水印加载技术、CA认证技术等,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但在硬币的另一面,2014年崛起的电子签名,2016年走红的人工智能,以及2018年逐渐落地的区块链。

电子签名的可信时间戳具有不可更改性和不可后补性,只需要拿出知识产权的电子原文,与对应的电子签名文件进行验证,即可证明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区块链让全球用户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知识产权交易,满足了需求方和权利人之间的点对点交易;同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有可能在确权、用权、维权的过程中找到最优解。

知识产权保护的老问题有了新答案。

e签宝要做“摆渡人”

较为现实的问题是,电子签名、区块链、人工智能的组合拳尚处于发展中,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市场教育和技术攻坚,比如建立版权确权信息与版权内容分离存储和管理的网络体系、推动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等等。

不过,在4月24日举行的“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主题论坛”上,e签宝首席法务官林子英在演讲中提出了基于时间戳+区块链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方案。面对待解的知识产权保护乱象,市场上终于出现了“摆渡人”。

诞生于2002年12月的e签宝,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长跑型选手,经历了2003年兴起的CA认证系统,2006年后的电商崛起,又赶上了2014年移动化和SaaS,本身就是电子签名在中国市场从孕育到爆发的活历史。

就技术上而言,电子签名的底层以密码学为基础,目前主要采用PKI技术,并有着向标识秘钥演进的趋势。在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理想方案中,电子签名可以说是距离最近的玩家,有着市场先发优势的e签宝,也早早铆钉了三个赛道:

其一,技术安全。

早在2015年的时候,e签宝就开始了区块链方面的布局,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存证、出证等方面。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天然特性也提高了e签宝在数据存证、出证的安全性与可信度,降低了对中心化系统的信任成本,与原本的公钥密技术相结合后,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可靠的确权方案。

其二,牌照资质。

不管是电子签名还是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教育的本质都是解决信任问题,而牌照资质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据公开资料显示,e签宝是国内首家拥有CA牌照的互联网电子签名平台,不仅带动规划了电子签名市场游戏规则,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多了份双保险。

其三,应用场景。

知识产权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以2B业务为主,很难用一个标准的场景去统一所有的业务,也就需要在应用场景上的先发优势。从去年开始,e签宝等电子签名巨头开始向教育、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医疗、银行、地产、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渗透,不排除提前蓄势的可能。

有技术、有牌照、有场景,距离知识产权保护新方案的落地,可能只剩下时间问题。特别是从行业的大趋势来看,要解决知识产品保护的弊病,横跨摆在眼前的“通天河”,需要的恰恰是e签宝这样的“摆渡人”。

结语

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很长的路要走,但也并非没有好消息。

黑洞版权事件的“深水炸弹”,已然掀起了围绕知识产权的滔天大浪,特别是国家版权局的表态,e签宝等电子签名巨头的聚焦,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不再扑朔迷离。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长长链条上,终于有人迈出了新的一步。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