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7日,美国打车服务巨头Uber公布了其2019年第四季度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Uber期内营收40.69亿美元,同比增长37%,高于市场预期的40.6亿美元;净亏损1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8.87亿美元相比扩大24%,不过低于市场预期的11.8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Uber将实现EBITDA盈利的时间由此前的2021年提前到了2020年底。
财报公布后,推动其盘后股价上涨超4%,截至发稿报37.09美元。
图片来源:雪球
Uber虽然作为美国第一大打车软件,但也因缺乏盈利能力而备受诟病。不过,我们也看到了近年来,在其难以站稳脚跟并创造利润的市场上,Uber一直自努力的收缩其业务,采取相应的止损措施。譬如,将印度、韩国等地的外卖业务进行出售,早在2016年Uber便已经将中国的打车业务出售给了中国打车巨头滴滴出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在战略上的一些扩张,比如与俄罗斯互联网巨头Yandex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俄罗斯提供出租车服务等。
不过,Uber所处的市场也极具竞争力,最有代表性的对手就不得不说到Lyft,它们去年共同的纽约上市,并展开了激烈的"烧钱"大战,却均遭到了投资者们的质疑,股价也并不好看。不过,在步入2020年后,不论是Lyft还是Uber,二者的股价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Uber迎来好势头了?这份最新财报或许可以透露一二,通过这份财报我们又能挖掘到怎样的一些价值点?
营收同比增37%略超预期 净亏损同比扩大24%但低于市场预期
从营收来看,Uber2019年第四季度营收40.69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9.74亿美元同比增长37%,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39%,略微超出分析师预期的40.6亿美元,同样高于三季度的38.13亿美元。
从部门划分来看,第四季度Uber的网约车业务营收30.5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4亿美元相比增长27%;Uber Eats业务营收为7.3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4.37亿美元相比增长68%;货运业务营收为2.1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25亿美元相比增长75%;Other Bets业务营收为350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120万美元;ATG和及其他技术计划的营收为2500万美元,去年同期并无这项收入。
按地区划分来看,季度内,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营收为25.36亿美元,同比增长41%;来自拉丁美洲地区的营收为5.53亿美元,同比增长31%;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收为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7%;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3.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
本季度营收的增长得益于季度内预定量的增长,第四季度,Uber的预定量为181.3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41.69亿美元相比增长28%,直接推动了Uber营收的上涨。
不过,营收的上涨并没有实现净亏损的收窄。数据显示,第四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1亿美元,每股摊薄亏损为0.64美元,虽然这一业绩好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0.67美元,但却不及上年同期。上年同期Uber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8.87亿美元,每股摊薄亏损为1.98美元。
从月度活跃数来看,第四季度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人数为1.11亿人,与去年同期的9100万人相比增长22%。Uber第四季度总出行次数为19.07亿次,与去年同期的14.93亿次相比增长28%。
营收增长的背后是不断拔高的成本支出。我们来看,第四季度的总成本支出为50.4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40.27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19.27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6.51亿美元;运营和支持支出高于去年同期的4.08亿美元至5.06亿美元;销售和营销支出为12.51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9.74亿美元;研发支出为6.08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3.66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6.47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5.55亿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为1.01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1.09亿美元。
综上来看,Uber2019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数据表现整体尚可,营收超预期、亏损减少、盈利预期的时间减少,盘后股价涨超4%也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不过从财报中不难看出,这一季度的成本开支仍是一笔巨款,烧钱局面仍然存在。如何降本增效仍仍是Uber的当务之急。美股研究社通过Uber的这份新财报来解读其背后需要关注的要点。
竞争加剧"烧钱"仍在继续 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空间
从财报中我们看到,Uber第四季度的总成本费用达50.4亿美元,显著高于上年同期的40.27亿美元。无独有偶,上个季度Uber的总成本费用达49.2亿美元,增速32.7%,高于营收接近30%的增速;2019年Q2的成本更是上升了147%至86.5亿元,巨额成本严重侵蚀公司利润。即使在季度内采取了一些节约成本的措施,包括裁剪研发人员等,使得成本激增的程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同时也在扩大其自身业务企图通过挖掘更多增量来加强自身实力,譬如,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市的船舶服务,也确实增加了其在西非的市场份额,但这些举措,在拓展了自身业务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司成本,这与节约成本的措施又是相违背的。
一旦成本难以有效控制,对公司盈利能力将造成严重影响。纵观Uber的前几份财报,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10.12亿美元,第二季度亏损52.36亿美元,第三季度亏损11.62亿美元,四季度亏损11亿美元。虽然第四季度的亏损环比上个季度的11.62亿美元有所收窄,但却同比扩大了24%。同时,我们看到亏损的金额存在跟着成本浮动的可能,这也说明了Uber成本对其盈利的重要性。
自动驾驶重新"上道" 或将影响Uber的整体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网约车业务是Uber营收的大头,季度内,这一业务的营收为3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上个季度这一业务的营收为2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为了夯实这一业务基础,Uber也在着眼于全自动的出租车,针对这一目标,近期传出的一个消息看起来对Uber是有利的。
据新浪财经2月6日消息显示,优步获加州监管部门批准,可以重新启动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说到自动驾驶,优步也不是第一次抛出这个信息。2年前,Uber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撞死一名行人,导致此后Uber停止了加州测试工作。
此次获批之后,对于着眼全自动出租车的Uber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兆头。但表现在股价方面,截至周三优步收盘,股价却下跌4.46%。难道是投资者们不看好优步的自动驾驶计划?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现在来说或有点为时过早。不过,我们可以预计,优步自动驾驶重新"上路",对公司短期内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将造成相应影响。
早在上个季度,其现金流为127亿美元,彼时公司表示将在无人驾驶方面再投资10亿美元。可见,在Uber实现盈利之前,还有大笔的支出要投入。虽说自动驾驶是对未来基于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但离全面落地还很遥远。Uber想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巨资投入必不可少。美股研究社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Uber花费在自动驾驶上的精力也会拖累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缩减Uber Eats业务 及时止损措施有望给盈利带来正面影响
Uber Eats是优步的外卖业务,最新财报显示,季度内,这一业务营收为7.34亿美元,同比增长68%;上个季度也实现了64%的同比增长。尽管Uber Eats业务这一季度和上个季度均呈现出了双位数的增长,但却一直因缺乏盈利能力而备受诟病。也正是因为如此,Uber表示会优化Uber Eats业务以此来提升业务对公司整体盈利的正面影响。
我们看到,第四季度的亏损虽然同比扩大24%至11亿美元,但却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11.8亿美元。前不久,优步已经剥离了在印度的外卖业务,将印度的送餐业务出售给当地竞争对手Zomato,以换取该企业9.99%的股份,这一举动获得了一些金融机构的好评。可见,这也迎合了市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Uber也退出了其在韩国的Uber Eats业务。
上个月底有消息称,优步和外卖公司DoorDash在2019年探讨了合并的可能性,但最终却并未达成协议。消息一出,优步股价出现1%的小幅下跌。不过,据报道,尽管对话破裂,但两家公司并未排除恢复对话的想法,也给投资者们留下了一丝悬念。
但Uber Eats业务也面临着不少的竞争。譬如DoorDash,Grubhub,Postmates等都在争夺客户的钱包,虽然有不少资本一直在向诸如Postmates和DoorDash之类的初创企业流入,但多数鲜有盈利。就拿国内的美团来说,也是在亏损的道路上长跑了九年才实现业务的整体盈利。眼下Uber Eats业务在继退出韩国市场之后,又缩减了印度市场,这其中可以看到这一业务其面临的困境,但Uber的主要目的是缩减亏损业务集中奔向盈利轨道。对Uber Eats业务的缩减也只是Uber止损迈出的一小步,接下来,Uber为早日实现盈利可能还是做出更多降本增效的战略。至于诸如业务的缩减到底会给未来的财报带来怎样的影响,还需要看Uber接下来的表现。
结语:
从Uber的股价来看,尽管自上市以来一直难以站稳脚跟,但步入2020年其股价的表现却较为强劲,近期分析师对该公司的股票也表现出了喜爱。数据显示,有70.7%的分析师将其股票评级为"买入",29.3%的分析师将其评级为"持有"。目前没有分析师将该股评级为卖出,并有分析人士认为,Uber的股价还会进一步上涨。
在Uber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表示,公司将把EBITDA的盈利目标提前到了2020年底,相比之下此前的承诺为2021年实现EBITDA盈利。盈利预期时间的提前,成为投资者们的*,再加上营收超预期、亏损低于预期的市场表现,致使Uber盘后股价涨超4%。综合上述财报来看,Uber即将具备坐上"盈利专车"的条件,未来究竟会如何,能不能在接下来的财报中持续带来惊喜,美股研究社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公众号:meigushe)——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http://www.meigus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