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新基建”一次性按下了七大领域的加速键,一夜之间许多行业都为自己打上了“新基建”的标签,说也有趣,仿佛每个公司都有先见之明。
无论是“真”还是“蹭”,新基建确实为许多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化剂,但也有例外,比如近两年本就“风头大盛”的机器人行业,即便在“新基建”政策的覆盖范围内,但或许其帮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智能相对论”在与一些机器人企业交流过后,这似乎也是他们的普遍认知。
“新基建”之下机器人有发挥,但更像“边角余料”
机器人的热度,从资本投资情况能够略知一二,仅今年2、3月份不完全统计,机器人赛道的融资数量就超过20起,融资规模达到数十亿。
质疑,同样也在机器人行业中上出现过,很多人认为许多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其实都是“智障机器人”。
例如,去年日本一家机器人酒店,就因为各种事故频出,最终解雇了所有机器人。又例如曾在网络上大火的一个视频,一个大妈在银行办理业务,因不满办事效率,与大厅服务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对话”,机器人的态度却引得大量吐槽。
“所以,机器人行业其实近两年一直在遭遇“拐点”,向上或是向下,每年也有所谓的风口,像此次新基建也好,疫情也好,对于机器人行业也是个拐点,但要说起决定性作用谈不上。”一位任职于配送机器人企业的PR告诉“智能相对论”。
那么“新基建”作用于机器人行业,主要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此,超能机器人CEO肖湘江对“智能相对论”表述了他的看法。
1、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
“新基建”下,无疑将会诞生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方面,比如新能源充电桩,现在都是固定式的充电桩,如果我们可以将机器人与充电桩结合,像手机充电宝一样,使充电桩也可以移动化,有没有可能解决目前充电桩建设数量不足,或是难以寻找的痛点?”肖湘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移动充电桩只是一个应用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诸多领域或许也有机器人的发挥空间。
2、服务于基础设施的机器人有需求
“新基建”发力的七大领域,像特高压、城市交通所引发的建设需求升级,将为机器人带去一定增量。
“新基建发展特高压,那就会建设很多特高压线路,未来巡线的需求肯定会大增,这对于机器人是一个机会,在大数据方面,也会建设更多数据机房,巡查、检测都用人力,成本太高,这些地方就能用到安防、安保机器人。”
那位配送机器人企业PR举了个例子,“疫情期间,我们将配送机器人加上消毒、清洁的功能,并且做了实地投放,在使用机器人以前,一栋楼需要配备5名保洁阿姨,一天6次的来回打扫消毒,而在机器人进场后,三台机器人就能包干所有的事情。”
特定时期下,机器人适时的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3、直接受益于新基建带来的技术推动
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在“新基建”的推动下,当然也有些直接助力。
在肖湘江看来“目前虽然我国在信息通信领域有比较长足的发展,但无论在通讯、云端算力等方面一直还存在较大瓶颈,在5G这些项目落地后,就给远程机器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如远程医疗这类。”
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接受中新社报道时同样提到受“中国人力成本偏低”等传统观念影响,传统制造业与AI结合后的显性终端产品服务型机器人一度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此次疫情催生的“无接触服务”让服务机器人市场发育度迅速提升。当前5G商用正加速推进,这将进一步促进服务机器人“上云”。”
“但整体来说,其实“新基建”对机器人更像是“边角余料”,毕竟核心渗透的领域并不是机器人。”最后肖湘江这样总结。
可以看到,其实行业人士的看法与媒体、专家们是存在一些分歧的,至少“兴奋度”远不如外界所以为。
“新基建”的机会在那些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新基建”的政策红利,作用当然也会有,不过更多的可能是体现在那些离市场化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身上。”有行业人士告诉“智能相对论”。
至于为什么?其实“新基建”的作用或许与此次“疫情”有些类似。
那么,机器人行业为何会在疫情期间迎来拐点?智能相对论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1、疫情完成了市场教育
都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生活习惯、社会习惯有多难,但在疫情来临时,又显得多么轻而易举。
就像家电市场,疫情期间,消毒柜、洗碗机、除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悄然走俏,据苏宁发布的报告显示,疫情期间,苏宁平台多款健康除菌类家电销量增长超200%,其中,消毒柜销量同比增长205%,洗碗机搜索量同比增长283%,壁挂新风及新风系统同比销量增长304%。
机器人市场同样如此,受病毒传播模式影响,大量密集接触类工作让机器人价值得到体现,像上面提到的消毒机器人,除了替代人工提高效率,更能避免交叉感染,降低风险。
从而让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等方面大显身手,即加深了市场对机器人行业潜力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器人产品在需求端的推广与落地。
2、供给侧的缺乏,让机器人登上舞台
另一方面,机器人的上台或许也是“无奈”。
“怎么说呢,应该也是供给侧真的太缺乏,有什么就用什么,于是一下就被推向了一线。” 超能机器人CEO肖湘江也认为机器人在疫情期间突然爆发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不过,在另外一维度,机器人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扎实,疫情下带来的拐点既是“无奈”,也是“有理可循”。有句调侃的话是这么说的,“想要成为风口上的猪,你先要站在风口上”,在机器人身上正好得到体现。
为什么是那些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呢?那位不愿透露信息的企业PR认为。
首先,机器人本身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对于已经在行业里实现量产化、实现了服务闭环的企业而言,“新基建”和“疫情刺激”带来的最多是从1到10的增量,而对那些有初步量产化能力,但还没有完善服务闭环的企业而言,就是从0到1的质变。
其次,机器人行业的考验与大多数行业一样,即有没有“长期价值和短期造血能力”。
长期价值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短期造血能力决定企业能不能走下去,说白了就是钱,很多企业都是倒在了半路上,而新基建也好,疫情也好所带来的市场需求,正好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完成短期造血能力不足的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想走下去,机器人企业最需要把握三个方向,一是新技术的锚点、二是依附产业的痛点、三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
“智能相对论”看来,第一点机器人行业本身是具备的,第二点在疫情期间这个问题被放大了,第三点就是新基建可能为机器人行业带来的变量。
加上业内人士的分析,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新基建”的机会在那些还差“临门一脚”的企业身上。
总结
“降本增效”是机器人产品的核心价值体现,机器人企业想要长久的走下去,还是要让市场看见相应的价值,“伪智能”的帽子就是因为看不见价值才被提出,而“新基建”等因素,最终也只是外力。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7月5日,上海国际工业装备及传输技术展(简称AHTE)在上海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科新松给用户带来了更完善的面向场景、面向未来的“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除了携国内首台25kg协作机器人华丽亮相外,还带来了针对汽车和3C行业的6大应用解决方案,包括汽车踏板压力测试、机车触屏测试,大扭矩螺钉拧紧及无人
6月28日——30日,以“时不我待”为主题的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正式举行,联想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ICT科技企业将携全线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亮相。捷象灵越作为联想子公司联晟智达生态伙伴参展,围绕“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主题,展示了面向未来的、高柔性化的托盘机器人矩阵以及工厂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演示。M
6月14日,为期三天的LogiMATChina2023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如期盛大开展。作为物流行业风向标的重要平台之一,LogiMAT斯图加特物流展一直致力于呈现内部物流产业前沿科技。不同以往参展展品,在今年LogiMATChina展会现场,兰剑智能(展位:N4-D01)全系列移动机器人家族首次集
5月25日,消费级机器人品牌「ROBOSEN」乐森机器人(以下简称:乐森)在北京兰境艺术中心隆重举办以“MakeLifeMoreFun”为主题的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乐森重磅推出三款消费级娱乐机器人,包括乐森巴斯光年、乐森大黄蜂G1性能版、乐森擎天柱《超能勇士崛起》精致系列机器人,以及两款乐森智能基
5月25日,消费级机器人品牌「ROBOSEN」乐森机器人(以下简称:乐森)宣布,日本著名机械设计师河森正治(ShojiKawamori)正式以“产品创想合作伙伴”的身份加盟乐森。河森正治表示:“乐森拥有高超的变形技术、运动技术以及AI应用方法,将结合他对机器人和AI方面的构思,一起开发新的AI机器人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作为主办方之一,欧美同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军接受了大赛主持人艾诚采访。在采访中,李军认为IAEPC不仅是一场“冠军中的冠军”对决,更是一次全球AI人才的线下交流盛会。大赛“史无前例”的吸引了全球青年科技精英汇聚香港,更加推动和普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作为大赛发起人方之一及裁判委员会负责人,施韩原与杜瑜皓接受了大赛主持人艾诚采访。裁判委员会主席施韩原分享了此次大赛的亮点,IAEPC首次引入创新赛道,探索选手如何与AI合作进行答题。裁判委员会副主席杜瑜皓认为,选手最终目标并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深圳的学生吴林林作为主办方记者团成员,采访了大赛冠军选手之一。在吴林林的采访中,选手认为与来自全球的参赛者交流是自己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在科技与AI之前,选手们可以平等、开放、友好的交流。以下是采访实录(有删节):吴林林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深圳的学生吴林林作为主办方记者团成员,采访了大会嘉宾: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IAEPC联合发起人黄锦辉先生。在吴林林的采访中,黄锦辉教授勉励年轻人要像懂中文和英语一样懂AI,
昨天新出了一个AI,据说比DeepSeek还牛,而截止到今早,已经有10万人在排队申请Manus邀请码了,而且它邀请码已经炒到10万了。这是北京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蝴蝶科技,创始人是一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90后毕业生肖弘,突然向全球宣布: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人工智能、通用智能体产品出现了,名叫Manus
谣言肆虐,擦亮眼睛
苹果16弄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专门给中国人用的,准备用百度的AI,还要交钱。第二个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用了ChatGPT,包括台湾、香港、澳门都可以用。以后都这样了。好,问题就出在这,苹果和百度的合作出现问题了,新闻连起来看,才能明白其中含义。新闻一:苹果正在和腾讯、字节初步接洽,考虑将二者的AI模型
“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曾这样说到。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是要创造一个市场,而非一个算法”。这是世界AI泰斗MichaelI.Jordan的观点。而当前的全球AI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中美双方,却也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前者执着于前沿技术的探索,后者则发力应用优化和商业化落地。南辕北辙的两个方向,或许已经无法直接进行排位先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