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前沿领域
  3. 人工智能
  4. 正文

新周期下的AI技术研究院:科技的星辰大海,人类的诗和远方

 2021-01-14 10:25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域名预订/竞价,好“米”不错过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关闭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尽管阿里官方将此举解释为组织架构变动的结果,但马云早前对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评价还是被扒了出来。联想到Uber早前因营收下滑关停AI研究院的动作,舆论场上开始兴起这样一种讨论:科研实验室作为当下流行的范式,到底是应该不计产出扎根前沿技术,还是进行严格的商业考量?

如果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实验室关闭”的负面事件上,恐怕很难找到客观的结论。想要找到问题的确切答案,前身是世界上第一个深度学习研究院、至今已经持续投入8年的百度研究院,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作为百度旗下聚焦于人工智能前瞻基础研究、探索技术前沿方向的科研团队,百度研究院下设大数据实验室、生物计算实验室、认知计算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量子计算研究所、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等九大实验室,囊括了从底层基础到感知、认知技术的AI全领域范畴。

除了担纲百度AI的技术基石和航线探索,百度研究院也为外界提供了窥视AI研究院运行机制的窗口。

01 商业与长期主义博弈

常规意义上的研究院主要有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国家队,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下属的各类研究所;一种就是企业研究院,比如百度研究院、华为2012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及最负盛名的贝尔实验室。

特别是从近几年开始,在创新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压力下,大大小小的企业研究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研究院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长期竞争中保持活力。

然而最大的悖论也在于此,企业研究院应该坚守技术创新的长期主义,还是功利性的以商业变现为核心使命?

刚刚谢幕的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抵就是后者的代表。早在2016年前后就有人质疑团队中有大半是产品运营和销售,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研发机构,马云也在2017年的云栖大会上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评价:“90%以上研究的东西,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必须在市场上。只有这样,这个实验室才能走得长。”

然而技术研发总是有周期的,一旦某个技术的商业化不及预期,导致实验室被迫背上盈亏平衡的负担,大概率将是被抛弃的宿命。即便是有天猫精灵作为商业化窗口的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最终也没有例外。

前者的最佳代表非贝尔实验室莫属。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实验室之一,贝尔实验室走出了15位诺贝尔奖科学家,诞生了3万多件专利,诸如晶体管、太阳能电池、C语言、UNIX操作系统等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皆诞生于此。

可当贝尔实验室的母公司AT&T被拆分且逐步走向下坡路,曾经的传奇逐渐开始蒙尘,尤其是2008年彻底放弃基础物理学研究,将有限的资源被投入到商业化项目后,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荣耀。贝尔实验室的命运转折道出了一个基本道理:倘若实验室无法为企业创造可以预见的效益,同样无法逃脱被遗忘的命运。

百度研究院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议题,只是在愿景和路线上似乎不同于前两者,最终也有着不同的结果。

按照李彦宏在2020中关村论坛上透露的信息:百度对AI的投入是长期的、持续的;过去十年,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5%以上。在国内上规模的科技企业中,同样占比的可能只有华为一家,百度研究院每年的资金投入可见一斑。

百度研究院没有被商业化自缚手脚,也没有漫无方向的随意布局,而是聚焦人工智能的主赛道瞄准科研的星辰大海。

正如百度研究院的惯例,每到年初的时候都会发布新一年的科技趋势预测,2021年的预测疫情将加速AI的融合落地、数字人将在服务业大放异彩、生命科学将成为AI应用新领地、无监督学习成为基础监督技术、量子计算的概念将深入人心,以及围绕AI伦理、AI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预测。

诸如此类对技术创新的前沿方向、研究热点、产业趋势、市场机遇等作出的判断,无疑诠释了百度研究院的价值,既是百度业务部门的“智囊团”,也为行业提供了创新的风向标。

02 请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可能在不少人的理解中,百度研究院并未直接创造商业价值,主要集中在前沿的学术领域,可为何百度研究院有着和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截然不同的命运?

借用一位知乎网友的观点:学术决定工业的高度,而工业决定学术的价值。将视野扩展至10年的跨度上,百度研究院持续8年的积淀,以及百度在AI领域长达11年的技术深耕,正在慢慢被外界所理解。

或许在2020年之前,百度研究院被提及最多的是对百度自身商业效率的提升,比如搜索的准确性、信息流带来的用户体验、在自动驾驶和智能语音等新赛道上的卡位。可当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化的大蓝海,百度研究院的作用就不再局限于学术上的价值,而是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引擎。

就像大多数企业研究院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三个,一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二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三是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智力支持。但百度看到了研究院第四重角色:在时间的发酵下,百度研究院早期聚焦的一些前沿技术陆续开始有了落地的基础,通过组织架构上的打通,进一步消除了学术和产业之间的隔阂,将论文和专利转化为企业的硬实力,并以此向产业链输出、渗透、赋能。

比如百度在2020年初将AIG、TG和ACG整合为“百度人工智能体系”,让百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无缝衔接百度大脑,同时百度大脑作为百度智能云的底层技术设施,又让各行各业可以像使用“水电煤”一样方便快捷地接入 AI 能力。

目前百度智能云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经在北京海淀、重庆、成都、苏州、宁波、丽江等十多个省市落地应用;百度的智能金融服务了近200家金融客户,构建了超过30家的合作伙伴生态;百度智慧医疗“灵医智惠”已经服务300多家医院和1500家基层医疗机构,惠及超过千万患者……百度已经是人工智能领域家喻户晓的头雁,AI已经流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背后隐藏的正是百度研究院的努力和汗水。

与之对应的一幕:人工智能加速落地的2020年,也是百度价值被重新发现的一年,凯瑟琳·伍兹执掌的ARK基金在2020年末重仓百度,百度的股价开始呈现出漂亮的走势图,百度的口碑、生态等都等来了正向的市场反馈。经过多年的深厚积累,百度研究院在“冰面下做的事情”的价值,正在浮出水面。

归根结底,企业研究院还是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切莫沉迷于暂时的商业利益,需要有对技术趋势的预判和高瞻远瞩,哪怕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只要方向上不出现太大的偏差,终归会找到商业化的坦途。

03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

资本市场对技术价值的认可,除了百度AI在2020年的亮眼表现,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诱因:经历了魔幻的2020年,世界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我们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

只需要参考过去几轮经济周期中的成败案例,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技术型企业往往是变局中的中坚力量,那些掌握着社会优质资源的企业,选择将精力聚焦于技术研发还是所谓的商业效率创新,将在某种程度上关乎国运。

其实国内已经多次释放了积极信号,“新基建”吹响了经济转轨的号角,科技硬实力之于经济增长的权重将越来越高;智能经济的浪潮奠定了下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和市场趋势背道而驰;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科技自立作为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

遗憾的是,2020年末依然有不少巨头将炮火押注于社区团购,以至于人民日报都忍不住评论道:“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中国的科技企业该何去何从,或许可以从百度研究院身上找到一些启示。

比如在开源深度学习框架领域,百度打造的自主可控、功能完备的百度飞桨,不仅弥补了国产深度学习框架的空白,还避免了像芯片那样被国外卡脖子现象的发生。目前百度飞桨在国内的综合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与位列第一的 Google 几乎持平。

再比如百度研究院并没有止步于人工智能,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研发出了国际领先、国内第一的云上量子脉冲系统“量脉”,实现了量子软硬件连接的关键桥梁;2020年新增了生物计算实验室和安全实验室,建立了涵盖基础技术研究、应用型技术、前沿技术探索的立体式的科研体系。

站在行业的立场上,诸如百度研究院等走在创新最前沿的机构,还有一个附加的身份,即科技创新的灯塔,毕竟前沿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开拓者们画出清晰的路标:2020年初的时候,百度研究院就曾对外发布十大科技趋势预测,所提到的技术和产业方向在过去一年中一一应验,刚刚发布的 2021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无疑将再度帮助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应用落地等方面少走一些弯路。

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当人工智能代表的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当国内的各行各业处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我们迫切需要的不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实实在在的前沿技术。

04 写在最后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耗时近50年时间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中国发生?

过去几十年中,无数爱国学者试图推翻这一问题,不惜在浩瀚史料中寻找中国近代创新的蛛丝马迹。走过2020年,我们对“李约瑟之问”俨然有了笃定的答案,因为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左右一家企业的前景乃至一位普通人的人生际遇。

百度研究院所代表的企业研究院就像一面折射现实的镜子,科技创新正在迎来久违的黄金时代,中国的企业正在承载属于他们的历史使命,正在引领我们迎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与新航程。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ai技术

相关文章

  • 汇聚中国AI顶尖力量 云天励飞参与华为AI大模型联合创新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标签:
    ai技术
  • 用友大易:迈入AI招聘2.0时代,让人力资源回归本质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标签:
    ai技术
  • 新发布的PaaS2.0,能否助力涂鸦智能再起飞?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标签:
    ai技术
  • 大模型难掩AI制药的悲伤:越过山丘,无人等候

    美团曾经的二号人物王慧文对标OpenAI的创业项目光年之外,以20亿卖给美团,再度引发市场对大模型的热议。

    标签:
    ai技术
  • 拾起王慧文的AI梦,美团冲向“光年之外”?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标签:
    ai技术
  • 库克已纳投名状:苹果AI没得选,只能选百度

    苹果16弄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专门给中国人用的,准备用百度的AI,还要交钱。第二个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用了ChatGPT,包括台湾、香港、澳门都可以用。以后都这样了。好,问题就出在这,苹果和百度的合作出现问题了,新闻连起来看,才能明白其中含义。新闻一:苹果正在和腾讯、字节初步接洽,考虑将二者的AI模型

  • AI加速时代的“进度条”,我们拨动了百分之几?

    “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曾这样说到。

    标签:
    ai智能
  • AI视频赛道,要变天了

    “毁灭你,与你何干?”,这是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里用来形容人类与三体人之间的战争的一句话。

    标签:
    ai智能
  • “创造市场”与“算法进化”,中美AI竞速的岔路口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是要创造一个市场,而非一个算法”。这是世界AI泰斗MichaelI.Jordan的观点。而当前的全球AI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中美双方,却也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前者执着于前沿技术的探索,后者则发力应用优化和商业化落地。南辕北辙的两个方向,或许已经无法直接进行排位先后、优

    标签:
    ai智能
  • 智能体进化发展了一年,现在的RPA Agent迭代到什么程度了?

    智能体进化发展了一年,现在的RPAAgent迭代到什么程度了?从实在智能最新发布的实在Agent7.0,看RPAAgent的迭代升级抓取豆瓣信息、自己制作PPT,这款AIAgent真的实现了流程全自动化AIAgent构建到执行全自动化,持续进化RPAAgent再次降低智能体应用门槛实在智能重磅发布实

  • 崔大宝:大模型降温背后的难点、卡点、节点

    崔大宝|节点财经创始人进入2024年,大模型似乎有熄火之势:资本市场,与之关联的概念炒不动了,英伟达股价动辄暴跌重挫,引发“泡沫戳破”的担忧;消费市场,BATH们的推新活动少了,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慢了,民众的关注度降了……热闹的大概只剩下两场酣仗:自5月15日字节跳动宣布“以厘计费”,打响国内大模型

    标签:
    大模型
  • 这一届“出道”的数字人,已经拿捧上了“铁饭碗”

    文|智能相对论作者|陈泊丞好消息!你心心念念的事业单位发录取公告了!坏消息!他们没录你,录了个数字人。图片来源网络随着数字人技术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和机构开始用上了“数字员工”。甚至很多中国人心心念念的“铁饭碗”,也被这些数字人给捧上了。数字人捧上了“铁饭碗”简单翻看一下全国各地事业单位的“录

    标签:
    数字人
  • 来到IPO关口,地平线离“三分天下”还有多远?

    黑芝麻智能敲钟后,港交所门口又有一些智驾芯片企业引发关注。据悉,近日地平线已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拟发行不超过11.5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预计筹集约5亿美元资金。从天眼查可以了解到,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

  • 机器人大会引领产业动向,卓翼飞思绘制无人系统教科研新蓝图

    8月21日,万众瞩目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暨博览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这场为期5天,集“展览”“论坛”“赛事”于一体的机器人盛会,反映了当下机器人领域的繁荣生态。据官方统计数据,今年现场逛展观众高达25万人次,比去年增加25%。机器人行业有多火?看看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火爆程度便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