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日益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数据,让数据赋能内容,更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发现趋势,愈发成为各行业人才的必备技能。优质数据内容具备哪些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将给数据内容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上海交通大学是如何培养数据人才的?
新浪新闻、封面新闻联合推出“未来媒体访谈”问道中外新闻学院院长系列节目,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请他分享对数据内容的看法,以下为访谈实录:
优质数据内容四标准:真实性、完整性、故事性、易读性
未来媒体访谈:请您用两三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数据内容?
李本乾院长:首先,数据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的精准描写;其次,数据内容要有通俗、创新的表达;第三,数据要能够洞察社会现象。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本乾院长
未来媒体访谈:您认为优质数据内容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或者具备哪些特质?
李本乾院长:我认为优质数据内容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真实性,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新闻内容;第二是完整性,完整的数据对新闻内容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第三,优质数据内容要强调故事性;最后,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数据内容变得更具可读性。
提升从业者素质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未来媒体访谈: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传统的社会调查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李本乾院长: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研究手段有了很大进步,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利用大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即时反映网上舆情,但大数据方法对于线下数据是无能为力的。针对不同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舆情分析方法。
未来媒体访谈:从数据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如何平衡时效性和准确性之间的矛盾?
李本乾院长:这是我们短期内面临的困难,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解决方法主要有两个:第一,数据新闻是一个新兴业务,很多工作人员还不适应这种工作模式,提升从业者的数理统计能力和业务素质,缩短内容制作周期;第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代替一些人工操作,比如说数据抓取,数据清洗。如果我们能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新闻的时效性,不成问题。对此,我充满信心。
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内容生产 媒体应敏锐应对
未来媒体访谈: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给数据新闻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李本乾院长:我认为机遇还是比较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数据内容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比如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抓取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内容推送。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闻业务流程、采访模式、传播模式都将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在对传统新闻产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使得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希望新闻传媒产业能以更加敏锐的视角,更加快速的行动,去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与国际传播学会(ICA)举办智能传播论坛
中国数据内容发展后劲强大
未来媒体访谈:我国的数据新闻主要以描述性报道为主,国外的数据新闻产品有预测性和解释性的报道,您认为造成中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李本乾院长:第一,数据资源积累不足;第二,数据资源开发程度不够;第三,数据分析工具开发有所欠缺,特别是我们的技术研发,与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如果能系统性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搭建好数据内容生态环境,我们在数据新闻报道上,在解释性或预测性数据新闻生产上,还是能够跟上来的。
未来媒体访谈:数据内容引入中国七八年,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界和业界有哪些尝试?
李本乾院长:第一,在技术研发上,我们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数据积累也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研发上,我们落后于国外。但是我国的数据新闻发展后劲强大。首先,中国有庞大的数据基础;其次,中国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技术开发人才;在互联网技术开发上,我们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我国的数据新闻,一定能够走到世界前列。
未来媒体访谈:在中外合作方面,数据内容领域有哪些成功案例?
李本乾院长:我们与国内著名互联网公司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们合作了一些与数据新闻、新媒体、社交媒体相关的教材,未来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但在数据内容合作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涉及数据安全或数据隐私,这就需要国家出台法律条文进行规范,保护个人隐私,保障数据财产安全。另外,我们也要适度地让一些非敏感的公共数据,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更好地为个人和国家社会服务。
文理交叉 交大走出差异化道路
未来媒体访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从事数据内容或者新媒体工作的人大概会有多少?
李本乾院长:交大毕业生基本上都去新媒体行业了,比如说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去传统媒体行业的人比较少,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数据相关。
交大毕业生多去新媒体行业,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交大工科氛围浓厚,学生对文理交叉和技术理念的接受度更高;其次,我们学院办学历史不是太长,就要突出自身特色,聚焦新媒体领域。我们不会跟其他兄弟院系搞重复建设,希望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我们强调文理交叉的办学理念、手脑并重的教学模式、国际化的办学水平、产学研的创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
未来媒体访谈:请您为未来数据内容生产者提一些期望?
李本乾院长:我希望,积累更多数据资源,加大数据开发力度,丰富数据处理工具,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数据开发和数据新闻生产,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特别感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可视教育公益基金的大力支持!)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日前,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与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遥感、AI等技术,以及人才队伍、技术产品等优质资源,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相关基础模型、作物农情遥感监测产品及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日前,2022世界数字农业大会举行。大会以“种铸强芯,数领未来”为主题,开设多场数字农业云端专题论坛,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出席”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论坛“,同与会嘉宾分享了农业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毫无疑问,随着以Kubernetes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云原生数据量和重要性不断提高,使得企业对云原生数据库服务的需求日渐增长。
近期,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技术交易所双重指导,UXPA中国主办的2022年第六届GXA好体验奖评选结果揭晓,元年科技凭借元年数据智能管理平台荣获“最佳企业赋能奖”,该奖项旨在挖掘当代杰出用户体验作品,表彰利用创新思维、坚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企业,填补了国内专业级别用户体验社会化奖项的空白。
2022年11月18日,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创新赛事——2022第一届中国大数据大赛圆满落幕。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数字经济推进处处长张建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孙文龙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
把脉中国数据智能化
2023年,几乎可以被定义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大模型元年”。ChatGPT的全球爆红,彻底点燃国内的大模型赛道,曾经的“创业英雄”、如今的商业领袖们亲自下场,接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与大模型布局。大模型火了,沉寂许久的互联网行业又有了新的“战事”。同时,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云市场的现状,企业对
近日,数字化市场研究咨询机构爱分析发布了《2022爱分析·数据智能厂商全景报告》,爱分析从技术研发能力、服务客户数量、收入规模等维度对厂商进行了全面专业的评估
2022年11月18日,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创新赛事——2022第一届中国大数据大赛圆满落幕。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数字经济推进处处长张建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孙文龙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
2022年11月17日,在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以“数据确权”为主题的2022数据资产(厦门)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数据确权”为主题,由厦门市互联网域名应用服务产业协会和构信网(公信.中国)联合主办
近日,国内知名数字化市场研究咨询机构爱分析正式发布《2022爱分析·信创厂商全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综合考虑企业关注度、行业落地进展等因素,遴选出在信创市场中具备成熟解决方案和落地能力的厂商。
10月31日下午,由数博会执委会主办、数据观(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协办的第四期数博思享会“实践先行观公共数据价值与应用”活动成功举办。
近日,由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大数据大赛”(简称大数据大赛)正式启动。
广州光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据中台产品GI大数据中台V2.0产品是国内率先推出符合新创标准的中台产品,基于“大数据+AI”等技术全新打造,集数据采集、融合、治理、服务、管理为一体的旗舰平台。
广州光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据中台产品GI大数据中台V2.0产品是国内率先推出符合新创标准的中台产品,基于“大数据+AI”等技术全新打造,集数据采集、融合、治理、服务、管理为一体的旗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