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华为正式发布覆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HarmonyOS 2,仅仅一天后,中信银行信用卡就宣布推出了搭载HarmonyOS的创新应用,包括中信银行信用卡“HarmonyOS原子化服务”,以及信用卡行业首批HarmonyOS原生APP——动卡空间APP V1.0版。
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信用卡业务在过去积极创新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的用户体验迭代升级,直接表现出信用卡业务当下敏锐的数字化革新理念。
而事实上,如果从双方合作的历程看,这次创新应用的上线,对整个行业也有象征性意义,那就是金融科技“无感化”体验进阶正在拉开大幕,未来我们或许要用全新的方式来审视金融科技在面向用户时应当体现的价值。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金融服务体验,仍需“高位再进化”
金融科技过去所展现的面向用户的服务体验,往往都基于旧有的以手机为唯一主体的移动互联网。不得不说,一机走天下,确实方便了很多用户的生活,金融服务的体验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已经十分成熟。
只不过,当大众逐步习惯了用手机享受金融服务的方式后,一些体验上的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
最典型的,是通过手机享受某些服务,或者支付,仍然有一定的繁琐过程,打开APP找到某个角落里的功能,或者亮出二维码、扫二维码等,并不能算极简式的体验,而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这可能已经算是能做到的最好的了。
而从本质上看,因为各种步骤的存在,用户对金融科技的体验感受,仍然是“有意识的”,需要通过手机的操作来实现,用户会特意知道“我在使用、我在享有XX功能”,金融科技服务是一个日常相伴的存在,需要主动“召唤”。
而如果从中信银行信用卡上线的鸿蒙创新应用来看,金融科技的体验就开始走出另一条路子:推动场景金融的体验走向“无感化”——隐藏在场景中,客户在需要金融产品的时候,金融服务就出现了,不刻意强调,但又实现了深度的金融科技服务。
这种无感化,使得金融科技服务内化到了用户日常工作生活中,融为一体,以极简甚至0操作的方式,让用户甚至不必要刻意去关注“我要使用某服务”就能快速实现对应的功能。
如此,金融科技就真正成为大众生活一部分,成为一种内秉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只是一种额外的“服务”。
而完成这种转变,仅靠金融科技服务提供方的积极探索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移动互联网变革的力量,中信银行信用卡与华为的合作就是如此。早在2015年9月,华为Mate S上就已经部署了Huawei Pay,中信银行信用卡成为业内首家支持Huawei Pay功能的银行;2020年,中信银行再次与华为合作,联手发行联名信用卡中信银行Huawei Card,这是一张结合华为场景打造的“手机里的信用卡”,使信用卡真正脱离了对实体卡片的依赖;2021年开始,中信银行信用卡根据鸿蒙分布式开发特征与万物互联的生态建设目标来打造场景化服务,重新打磨其线上服务。
而从现在发布的这些创新应用看,“无感化”是中信银行信用卡在鸿蒙环境下呈现的金融科技服务体验的首要特征,无论是碰一碰买券、买单,还是即将上线的跨设备支付,都在利用新的操作环境进一步减少用户的动作,让操作体验无限接近零感知。
而回过头来看,中信银行信用卡与华为的合作,同样是其“无界开放”理念的一种深化,以生态化的建设姿态,在金融科技领域先人一步进入鸿蒙生态,也瞄准移动互联网下一站——物联网时代,做最原生的体验。
三个“全”,中信银行信用卡推动金融科技完成“无感化”场景体验跃迁
从具体的做法来看,中信银行信用卡上线的鸿蒙创新应用,以三个“全”的方式,推动着金融科技完成“无感化”场景体验的跃迁。
全要素:形成金融科技体验的两套闭环
要让用户的体验“无感”,最直接的任务是将用户在场景服务中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元素考虑进来,通盘谋局为用户打造一个自然而然、一点也不刻意的服务过程。
因此,必须完成两套闭环动作:
设备、软件与服务要形成闭环,用户的设备、提供服务的软件、具体的服务,相互协同降低用户对金融科技服务的“刻意”感;
场景终端制造商、应用服务商、运营商、商家的闭环,在用户不经意的消费背后架起一个全方位支撑的平台。
此次中信银行信用卡的鸿蒙创新应用就体现了这些特点,例如其本地生活FA(FA功能,即鸿蒙的原子化服务),免下载安装,用户通过搭载鸿蒙的手机“碰一碰”特定的台牌标签,则直接拉起商户端页面,实现极简买单、极简买券流程(背后是“e笔付”服务)。现在,该应用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四个城市展开第一批落地应用,预计超过500家门店的收银台将摆放带有NFC专属标签的台牌,这背后离不开中信银行信用卡过去所积累的商户等资源要素。
此外,即将上线的消费支付应用,依托于鸿蒙万物互联的跨设备能力,还支持跨设备协同登录、设置,通同一个账号下过手机端完成操作,手表端可直接进行支付,这种多设备的闭环考虑,无疑将使得用户对“设备操作”的感知进一步下降。
全链条:在用户“定位”越来越精准后,消解随之而来的用户抵触
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提升用户体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力,对用户的精准洞察,能够推送尽可能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类型,实现更好的转化。
但是,随着各种“精确触达”常常出现在用户世界中,抵触情绪开始在移动互联网蔓延,对各种服务推送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从金融科技服务来看,这也意味着用户对服务的感知过于浓重,甚至产生反感。
因而,“无感知”金融科技体验,必须在链条上进一步考虑,即除了过去对用户洞察更准确外,还需要消解用户抵触,让服务的过程自然而然,而不是有外部的强加感。
可以看到,中信银行信用卡长期以来的服务都面向精确客群,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渠道资源进行流量共享、能力互补以实现更好的场景营销,其以信用卡权益为纽带、整合各合作伙伴优势服务的服务定制做法赢得了用户的普遍认可。
现在,在鸿蒙创新应用这里,用户获取服务的过程又进行了优化,例如本地生活场景应用,除了NFC碰一碰拉起服务,还可通过鸿蒙的智能推荐,以富信息卡片的样式推荐给用户,全程没有强加感,自然而然完成。而即便是对“业绩”十分重要的申卡应用,基于客群偏好智能推荐卡之外,中信银行信用卡还大大简化了申卡流程,打造出智能申卡体验。
可以说,找得到、留得住、有转化的全链条闭环,是“无感化”金融科技体验的重要价值之一。
全维度:构建“生活+金融”生态圈,让金融服务内化于生活方式
此次中信银行信用卡还上线了一个APP,即动卡空间(鸿蒙版)APP V1.0版本,这是目前鸿蒙生态下功能最齐全的信用卡APP ,它聚合了不同的“HarmonyOS原子化服务”轻应用,并覆盖了全部信用卡的基础服务,包括申卡、开卡激活、查账还款、额度管理、积分管理、分期服务、信收付、生活服务等。
可以看出,中信银行信用卡为鸿蒙环境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流畅“无感化”体验背后,其一直在打造的“生活+金融”生态圈也在进行延伸。
在覆盖用户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除了操作上的“无感”,用户对金融科技与生活的结合也将实现“无感”——金融科技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都没必要刻意去关注,想要金融服务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自然而然就完成了。
可以料想的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下一步在鸿蒙创新应用方面,还会纳入更多的能力,不只是支付、办卡,还有更多生活中的金融服务将实现“无感化”。
金融科技与物联网相互成全,但最终用户是受益者
如果说当前中信银行信用卡鸿蒙创新应用还只是一种生态和终端的延展布局,那么未来,在鸿蒙专业服务物联网的背景下,这些创新应用终将走入物联网时代,拥有一套属于物联网时代的金融科技服务逻辑。
事实上,中信银行信用卡作为同业首批拥抱华为鸿蒙生态的先行者,其鸿蒙创新应用,本身也是基于华为IoT万物互联生态体系进行的场景探索和服务构建,要打造的是基于多终端(1+8+N)基础上的信用卡发卡用卡服务新体验,将鸿蒙生态能力与信用卡的金融服务能力进行深度融合。
可以说,中信银行信用卡在金融科技建设上的努力,与鸿蒙的物联网理想,正在“相互成全”、相互推动。
而这种相互成全,从金融科技的发展来看,最终也是在成全用户,通过金融科技与物联网的生态融合,打造智能、流畅、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次中信银行信用卡上线鸿蒙创新应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行业发展节点,物联网时代的金融科技体验值得期待。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