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激光雷达战场越来越激烈了

 2022-08-07 10:27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阿里云优惠券 先领券再下单

自2021年小鹏新车P5发布,并开启智能汽车搭载激光雷达的序幕之后,激光雷达量产上车便逐渐成为了可能。今年六月份,蔚来ES7搭载上了图达通的激光雷达猎鹰,理想L9搭载上了禾赛科技的AT128超高清激光雷达。随后,华为、大疆也都纷纷入局了激光雷达赛道,希望分一块蛋糕,一时间激光雷达赛道热闹非凡。

在见识了特斯拉频发事故之后,业内更加意识到了车载激光雷达的重要性,各路车企开始加速布局激光雷达的上车事宜。目前业内以激光雷达为主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方案,已经从蔚来、理想在内的造车新势力,拓展到了包括奔驰、宝马在内的传统车企,参与者还在持续扩大,凡此种种都极大刺激了激光雷达市场的大爆发。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热闹非凡的激光雷达市场

根据Yole的测算,激光雷达整体市场将从2020年的1.8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5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23%。其中,车载激光雷达的市场增速最快,预计将从2020年的2600万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23亿美元,年复合增速高达94%,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之所以增长如此迅猛,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刺激。

其一,自动驾驶的加速渗透,带动了激光雷达市场的迅速增长。据IDC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自动驾驶市场,L2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的渗透率为23.2%,同比增长了7.5%。而从2022年开始,包括奔驰、宝马、蔚来、小鹏等在内的多款可支持L3-L4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开始交付,这些车辆平均激光雷达搭载量约为2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速度。

其二,激光雷达的多种技术路线可以满足自动驾驶在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当前除了特斯拉以外,其它主机厂都在积极布局以激光雷达为主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方案。

比如港口、矿山这类低速封闭的场景,对激光雷达的成本和可靠性要求较高,可优先选择成熟度高的转镜式或MEMS方案;而ADAS场景对激光雷达的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的要求都非常高,可选择905nm+转镜/MEMS+ToF方案。

其三,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激光雷达的价格或有望下降,未来有可能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传感器。目前由于激光雷达的制造技术并不成熟、成本太高,所以并未进入大规模的量产阶段。为此,车厂通过投资的方式与激光雷达厂商深度绑定,以此来获得低价的激光雷达。

比如蔚来参与了图达通的B+轮融资,此次融资即用于推进蔚来ET7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交付。与激光雷达厂商合作的车企越多,规模效应之下激光雷达的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未来激光雷达量产上车有望进一步加速。

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

在自动驾驶热度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目前无论是初创玩家还是大厂,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推动激光雷达量产加速上车,而它们在实现路径上也颇具相似之处。

一方面,它们可以通过自建生产线把控成本,从而提升其量产交付能力。激光雷达目前无法量产上车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成本昂贵,所以为了使成本可控,初创玩家和大厂都选择了自建智能生产线。

比如大疆目前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激光雷达生产线,每条产线年产能达20万颗。华为也建立了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第一条Pilot产线,计划按年产10万套/线推进。另外,禾赛科技自建的年产能超过百万的麦克斯韦智能制造中心,不仅能满足急速增长的订单需求,还能以更加灵活的生产线匹配消费市场。禾赛官方称,目前禾赛AT128已经拿到了理想、集度、高合、路特斯等多家主机厂高达数百万的订单,并将于今年下半年在麦克斯韦智能制造中心进行全面量产交付。

另一方面,它们通过深度融合自动驾驶产业链的资源,加速其商业化落地。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传感器零部件,所以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链都盼望着其能大规模商业化。比如速腾聚创与立讯、德州仪器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就此展开了深度合作,它们将持续开发满足激光雷达市场需求的集成电路领先产品,帮助速腾聚创实现激光雷达量产。

另外,激光雷达厂商也与智能出行领域的玩家进行了合作。比如禾赛与文远知行合作,双方正在推进禾赛AT128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率先应用。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化,更多禾赛系列的产品将相继应用在文远知行Mini Robobus、Robovan、Robosweeper等全新产品,从而实现激光雷达在网约车、城市公交、同城货运、物流环卫等多场景的落地。

可见,无论是基于量产交付的考虑,还是基于商业化落地的前景,各路玩家都已经将激光雷达上车作为了共同选择。

各有所长

不过,作为跨界进入激光雷达赛道的玩家,华为、大疆与深耕激光雷达领域数年的初创玩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方面,像华为和大疆这样的科技巨头,其主打的是经济实用型激光雷达产品。一般来说,激光雷达需同时满足车规级、可量产、成本可控这三个要素,方能实现量产上车。华为的96线和大疆Livox的激光雷达均基于转镜半固态方案设计或优化,跟市面上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的激光雷达相比,价格相对便宜。

华为、大疆之所以能够生产出价格相对便宜的激光雷达,是凭借着它们在原本业务中形成的原始积累。比如,华为基于其在光电子领域的技术和产业链能力,计划将激光雷达的价格降到200美元,甚至100美元以下。而Livox则借助大疆在整个电子行业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工人培训、产线数据化、产品检测等生产经验方面的优势,也能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并且使其性能满足下游需求。

另一方面,像禾赛科技、速腾聚创这样的初创玩家,深耕激光雷达领域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则凭借销售规模占领先机。在普遍适配性上,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可以说不分伯仲,各自均获得了不少车企的订单。禾赛科技手握的订单包括理想、集度、高合、路特斯等;速腾聚创手握的订单则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威马汽车、极氪、小鹏等。而且,目前速腾聚创M1、禾赛AT128均获得了不少主机厂的正面反馈。可以说,科技巨头和初创玩家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各自有各自的发展方向。

初创玩家VS大厂,未来谁将率先破局?

当下激光雷达赛道玩家众多,各家的技术路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说市场格局暂时并未确定,所以各路玩家都希望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那么在未来,最先破局的到底是华为、大疆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是禾赛科技、速腾聚创这样的初创玩家呢?

首先,对于华为、大疆来说,跨界入局激光雷达赛道,明显后劲不足。华为、大疆这样的科技巨头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进入激光雷达市场的时候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但它们后续的发展却略显逊色。目前为止,搭载华为96线激光雷达的极狐阿尔法S HI、阿维塔11、机甲龙、哪吒S,都还没有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

另外,大疆推出的首款车规级激光雷达HAP也渐渐淡出了视野。大疆推出HAP之后,最先获得了小鹏P5的订单,但由于其双楔形棱镜方案的成像范围太离散,无法连续成像,导致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非常危险,所以后来小鹏G9选择了稳定性更好的速腾聚创M1。可见在量产能力和产品性能上,初创玩家更甚一筹。

其次,对于初创玩家来说,由于前期受限于体量和研发费用的投入,天然上存在着竞争劣势。激光雷达的系统结构精密且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因而生产制造的难度比较大,前期投入不易产生明显的成效,从而导致企业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比如禾赛科技,除了在2018年实现盈利以外,其余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据其招股书披露,2019年净亏损1.5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净亏损9380万元。这期间,累计研发投入高达4.23亿元,占同期收入的56.07%。可以说,禾赛科技的亏损主要来自巨大的研发投入。

总体来看,虽然激光雷达市场是一片蓝海,但目前还没有哪家激光雷达供应商可以一家独大,具有绝对的、断层式的领先优势,并且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初创玩家都有短板,未来待解决的问题依旧比较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初创玩家想要赢得优势必须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以支持其在技术领先性上的优势,而大厂则需要证明自己合作开发的车型能够占领用户心智,值得被用户信赖。以此来看,当下谈论谁优谁劣、谁先谁后,都还言之过早。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智能汽车

相关文章

  • 聚焦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智车信安新一代VSOC+发布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周暨第十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CICV2023)上,智车信安副总裁兼CTO陈凯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监测与运营分论坛”上分享的一篇演讲——《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运营平台建设思路与最佳实践》引起了各大车企的重点关注,其全新的车联网安全运营理念、视角和解决方案引起了

    标签:
    智能汽车
  • CFMS2023 | 智能汽车“存储”未来,得一微主控即服务理念助力客户商业成功

    3月23日,中国闪存市场峰会CFMS2023在深圳成功召开,峰会以“探讨未知•探索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存储产业链及消费类、工业、汽车等终端应用企业,共商产业未来,寻找存储新机!得一微电子CEO吴大畏先生受邀发表《智能汽车“存储”未来》的演讲,分享得一微电子在汽车存储领域的创新理解与应用方案,并提出

    标签:
    智能汽车
  • 星尘数据完成A轮融资,智能汽车数据标注隐形冠军浮出水面

    近日,AI数据服务商星尘数据宣布完成A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华映资本领投,小米生态链背景的厚天资本和瑞夏资本跟投。融资将用于端到端的数据闭环系统研发、商务拓展以及供应商合作。对此,星尘数据创始人、CEO章磊表示:“星尘一直专注通过Autolabeling技术来提升AI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

    标签:
    智能汽车
  • 汽车智能化,集度做加法

    CES2023刚刚落下帷幕,这场名为“国际消费电子展”的业界盛会,近几年重心正明显转向智能汽车及其周边产业链。在2022年的CES上,集度与英伟达宣布合作,也透露了智能汽车研发的相关计划。而在本届CES之前、2022年末的广州车展上,集度如约带来了首款汽车机器人ROBO-01,以及第二款汽车机器人R

    标签:
    智能汽车
  • 小米三季报:手机不振,汽车加码

    小米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在第三季度营收、毛利、调整后利润或多或少地都在下降,经营利润更是“扭盈为亏”,在这份“变脸”的财报背后,小米的各项业务疲态已然尽显。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