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零度
出品 / 节点财经
云计算在过去十余年发展中,带去了哪些真正的变革?
“重塑硬件体系”“重塑软件研发范式”“重构云端融合体验”。
如何理解这一变革?答案就藏在过去14年云栖大会的年轮中。
截至目前,云栖大会已经走过14年。与此同时,阿里云业务也逐渐成长。伴随每年云栖大会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阿里云的比重、发布的产品、行业拓展程度逐渐增多、加深。
从发布云邮箱,到飞天系统的打造,再到今年云栖大会上的云数据中心处理器CIPU ,阿里云的技术不断沉淀、迭代。与此同时,阿里云在人才架构、组织结构,以及商业化方面也在谋变。
技术之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中国经济推向新的高 潮。阿里巴巴经过早期沉淀,获得了最初一批用户的支持。这一年,经过两年商业化的淘宝,积累了方法论后,宣布推出了B2C业务。在开放广告的首月,淘宝即实现收支平衡,商业化系统确立。“2008年,我们整体收入成长大概是2007年的十几倍。”时任淘宝搜索中心负责人、集团副总裁张忆芬在2009年的一次专访中谈及。
业绩暴增,阿里在算力上的短板却暴露出来。
当时,在购物高峰期,数百万用户同时涌入站点,这给早期阿里的服务器带来巨大挑战。彼时,市场上普遍的解决方案就是采购服务器,比如 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等等。购买硬件的做法虽然见效快,但是成本高昂,且效率低。
这就相当于一次性高价买了100台蒸包子器,但是如果买包子的人不够,那机器就闲置了。
阿里早期也通过购买服务器的方式解决算力问题,但很快内部发现,采购成本甚至超过业务增长,怎么办?
阿里决定自建云计算系统。
一个江湖流传已久的故事是,马云在和王坚密谈之后,决定搞阿里云,并且表明态度,“每年投10个亿,先投10年,做不出来再说。”
2009年,阿里巴巴开始研发飞天云操作系统,如今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坚,带领团队敲出第一行代码。由此,中国云计算的故事开始书写。
也是这一年,名为“中国地方网站发展论坛”大会首次在杭州召开,这是云栖大会的前身。这一年“发展论坛”主题为开放、共享、共赢,国内云计算产业起步了。
当时马云说:“如果我们不做云计算,将来会死掉。”当时,这番言论被不少同行质疑,但如今,大厂们纷纷布局云计算,也算是验证了马云当年云观点的正确性。
2010年,是云栖大会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的会议,主题是融合、创新、发展。这次大会上,阿里云的OSS、阿里云邮箱等产品第一次亮相。可以说,阿里在云上迈出了第一步,但产品形态还相当初级。
与此同时,阿里云开始沉淀技术。或许是早年,采购IBM小型机、以及大量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印象太深刻,阿里云为了解决成本太高还受制于人的问题,决心做自主可控的研发系统。
而阿里云飞天是其自研道路上的一个标志。
从阿里云出发开始, 就自建了国产云计算系统“飞天”,此后, “飞天”系统也从此成为阿里云的奠基技术平台。
2012年,第四届大会举办, “阿里云开发者大会”首次以独立会议品牌亮相,会议展示了阿里云为开发者提供的诸多云计算产品,包括弹性计算、存储、大数据处理等,为业界详解云计算究竟能带来哪些创新成果。阿里云飞天平台也在本届大会上亮相。
此后多年,阿里基于业务自主可控的需求,研发了神龙架构、自研了含光800、倚天710这样的芯片等,基本上从里到外,对核心技术进行了自研。
2013年,大会举办地定址云栖小镇。现场树立了第一座标志,飞天5K纪念碑,上面刻满了参与开发的技术人员的名字。距离飞天纪念碑不到200米的地方,部署了一个5000台机器的云计算集群。
算力之变
在技术变化之余,阿里云的算力也在升级。
2015年更名为云栖大会,重点提出云计算为产业升级和改革创新提供了源源动力。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新品牌和品牌广告“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
事实上,这句话也隐含了阿里云的发展路线:技术质变,引发算力量变。
2019年,阿里云首款自研服务器AI芯片含光800正式面世。在这之后,阿里云通过自我研发、外部收购两条腿快速奔跑。试图更快的杀入核心决赛圈——CPU市场。
CPU对于云计算而言,相当于包子铺的包子馅。CPU的涉及难度非常大,壁垒极高。过去多年,这一市场一直被英特尔x86架构统治,其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超过90%。包括惠普、AMD在内的大厂都曾冲击这一领域,但却难以撼动英特尔的绝对优势。
“过去我们从分布式到资源池化,都是以CPU为中心的云时代,事实上也完成了非常多的一些创新,特别是像资源池化等等。但是随着数据的增长、随着规模的变大、随着延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呼唤一个全新的一个技术体系去满足下一阶段的要求。”在最近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说。
去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推出了首款自研云原生处理器CPU——倚天710。值得一提的是,倚天710去年完成流片,今年就已完成大规模部署。阿里云透露,倚天710在去年流片回来后不久,就迎来了阿里一年一度的“双11”大促。不仅支撑了阿里巴巴内部核心电商业务,还开始对汇量科技等科学研究、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多家企业提供服务。
更加重磅的是,在今年的云栖大会,阿里云发布了下一代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核心CIPU。CIPU的说法直接映射于PC时代的CPU,意为云时代的IDC内部的处理核心。在这个全新的架构下,计算、存储和网络接入CIPU,资源即可被高效的云化管理。
通过积累和不断训练,阿里云的技术水平已经处在行业最顶端。按照张建锋的想法,云计算越来越接近进入下一个时代了——全新的架构定义,全新的软件界面,硬件加速。“大家在重新定义云的结构的窗口期,如果我们定义好了,中国就可以在下一代的技术时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果这个时代来临,阿里云在技术层面一定会站在最前排。
组织之变
在技术迭代之余,阿里云的组织架构也在随之丰满起来。
事实上,当企业业务规模、集群不断增长,人才、架构就需要随之变化,这一点上,阿里云也在自我革新。
如果说技术决定企业的底盘,那么人,才是决定技术方向的罗盘。
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张建锋的上任。3年前他接手阿里云的时候,曾提出阿里云要“被集成”,这个说法的核心就是推动阿里云从提供资源向提供能力转换。如今,张建锋提出Back to Basic,再次把技术放在了首要战略位置,也再次把向用户提供能力作为努力的方向。
技术的变革是不断向上迭代,而推动技术改变的,是人才的跃迁。
今年,阿里云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小。
今年4月,阿里云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涉及多位中高层:前华为高管蔡英华空降阿里云,任M7级(资深副总裁)高管;阿里云中国区副总裁黄海清将接棒任庚,任阿里云中国区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云智能销售管理与生态发展部总经理郭继军(M6)离职;此外还有部分中层人员有变动。
高层人事变动,是战略调整的前兆。
过去,阿里云业务多以行业、板块划分,例如国际业务由袁千负责,泛政府行业由许诗军负责,金融领域由刘伟光负责。事实上,阿里云销售线一直存在一个弊病,就是各自为政、各立山头。蔡英华收拢了数位M6高管的汇报关系,均为销售线,大概率担负起重塑销售体系的任务。
阿里云中国区有16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都有专门的服务与拓展的BD人员。混合云业务更多聚焦在泛企业赛道里面的国央企数字化转型、上市公司的转型以及民营五百强的转型需求。同时在数字政府加大投入。
但是转型之路不易。
阿里云智能中国区总裁黄海清和团队做了几点要求:
第一,每个分公司的总经理其实就是和支持各位伙伴服务的1号位。每个分公司总经理会带动每个泛企业、泛互联网和泛政府的leader和核心骨干一起配合“打仗”。但分公司总经理是1号位。
第二,中国区作为伙伴先行的落实部门,在每个分公司BD同学和各个leader的带动下,和当地伙伴以每个月为单位开例会。主要对焦共同拓展的客户名单,对齐要共同拓展的这些商机。
这些要求的背后,都是为了一点:避免开疆拓土过程中的内耗和生态合作中产生更多争执。
除了高层的变动,阿里云内部中高层变动也年初这轮调整中进行了改变。
比如,阿里云中国区总裁任庚离职,任庚早先在华为做过缅甸分公司总经理、华为泰国分公司副总经理,属于中层干部。2015年加入阿里之后晋升迅速,由阿里巴巴跨境事业部总经理到阿里云,一路升至阿里云中国区总裁。任庚担任中国区总裁之后,阿里云进入发展快车道。从营收数据来看,迅速由133.9亿元猛涨到2021年的601.2亿元。接棒任庚的,是阿里云中国区副总裁黄海清,他2016年加入腾讯,2018年从腾讯云副总裁岗位离职。
人事变动与业务战略有紧密关联。2021年,阿里云展开了一系列变动,诸如省公司自负盈亏等措施,重视政府业务和区域下沉,中国区变化首当其冲。
这些变化调整,剑指商业化。
商业之变
阿里云虽然是市场上出发最早、份额第一的云计算厂商,但在商业化上,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个首要原因就在于,阿里云的成长是同中国云计算一起成长起来的,技术的积累、市场的教育,每一步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早期,中国市场的付费意识非常薄弱,即便是今天,To B领域企业仍然受困于市场教育问题。阿里云出发的早,但是也没有逃过市场竞争。
对“云计算是新时代基础设施”的观点逐渐统一后,产品出现同质化,价格战也无可避免拉开序幕。2014年3月,阿里云的云服务器、云存储和云数据库价格大幅下调,其中云存储降幅达42%;一个多月后,腾讯云宣布云服务价格全线下调50%。
到了2018年前后,新一轮价格战席卷重来。当时,阿里云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虽然位居行业老大的位置,但是8成都是中小客户。而此后,疫情的加剧,更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锐减。
中小客户付费能力弱,数字化进程,正在轰轰烈烈驶向政企大客户,时代车轮转变,阿里云也急需要掉头。
阿里云曾经历了大客户流失所带来的阵痛,挣扎于价格战的泥潭,加之外部环境充满挑战,市场一度认为阿里云财季盈利难以维持。阿里云走向多元化以对冲风险,主要向寻求政企与金融领域突破,同时进一步向中小企业与非互联网行业渗透。
Cana lys数据显示,2019年Q1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份额是47%,到了2021年Q4降到了37%。虽然还在首位,但是份额旁落。另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则显示,阿里云在IaaS市场份额减少4.1%至34.5%;IaaS+PaaS市场份额减少4.4%至33.5%。
阿里云也在焦虑。这样的背景下,政企大客户就是不得不攻的市场。
蔡英华的加入,就是阿里转向政企大客户的标志。
受疫情催化,企业存在广泛的上云需求,何况G端与金融领域客户粘性高,决定了营收的基本盘。阿里一直希望能在上述领域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对冲价格战所带来的低毛利困境。
蔡英华加入正值阿里云未来核心增长点从互联网市场转向政企(政府、电信、金融、能源、制造等所有需要数字化能力的行业)市场的调整期。
政企市场的策略和打法与互联网市场不同。政企市场包括政府、金融、电信、能源、制造等十余个细分行业,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特定企业。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均不同。为了更好的打入政企,蔡英华来到了阿里云。
除了政企,阿里云正在加速深入其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云栖大会上,就有不少来自各领域的客户。
比如专注智能汽车领域的汽车云,就在云栖大会上正式发布。阿里云在研发、制造、流通三个业务场景形成了“自动驾驶云”“智造云”“营销云”解决方案,提供“产研供销服”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目前,阿里云“汽车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70%的汽车企业,小鹏、一汽、吉利、长城、长安、地平线等均已上云。
在教育行业,阿里巴巴与教育部门试点共建,已在全国64所学校捐建云机房,捐赠云电脑账号3万个。云电脑可以在云端更新,不断升级算力,始终保持最新配置,师生们从终端进入专属账号,就能随时随地上云,“算力奔流到山区、海岛的村落,让这些孩子有机会接受最前沿的科技教育,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在金融行业,过去,阿里云相继推出了“金融数据中体”和“金融级云原生工厂”等多款行业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客户已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0%已上市商业银行以及60%保险企业、60%证券公司等数百家金融机构。
同样的,在电影特效、工业设计等对海量数据处理具有深刻需求的行业,也在借助云计算进行快速发展。
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表示,科技是阿里巴巴从过去走到现在,并且更好走向未来的基石。阿里对技术先进性的追求始终不变,未来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伴随云栖大会的落幕,阿里云的新征途又来了。回归底层,对于阿里云而言,技术是基座,人是核心,目标商业化。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