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前沿领域
  3. 人工智能
  4. 正文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交付超1000台,毫末智行加速无人配送商业化

 2023-01-06 08:29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阿里云优惠券 先领券再下单

每年到了春节前后,不少城市都会出现物流配送紧张的问题,甚至有快递企业直接在春节期间打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阶段性的运力短缺,几乎成了物流行业的常态,而且时间点绝不止春节假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双11代表的电商大促,都可能让本就脆弱的末端配送体系承压。

但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在演讲中向外界公布了一个新消息:目前毫末智行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交付已经超过1000台,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市场初步完成了商业闭环。

在末端物流寻求“运力自由”的最优解时,毫末智行小魔驼系列的量产交付,对整个物流行业意味着什么?

01 “无人配送”梦想照进现实

外界对“无人配送”的呼唤可谓由来已久。

早在2013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就提出了“无人配送”的概念,2017年开始研发送货机器人,2019年无人配送车项目Scout开始实地测试,日前却传出了Scout被迫关停,400名员工面临调岗的消息。

全球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也在不久前宣布关停无人配送车项目Roxo,原因是Roxo无人车的表现不及预期,不得不将资源和精力匀出一些“新项目”。即使Roxo曾与迪拜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已经到了商业化运营的最后一步。

为何亚马逊为首的巨头们纷纷“食言”时,毫末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能够以上千台的规模落地运行?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一是成本。

2022年4月的第五届HAOMO AI DAY上,张凯正式官宣了单车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面向商用市场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产品首次进入到10万元级别。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后,小魔驼2.0就开始下线交付,刷新了自动配送车辆的量产记录,并且在运营场景上覆盖了园区和城市开放道路。

由于将单车成本压缩到了12.88万元,小魔驼2.0让外界看到了大规模落地的希望:哪怕算上配套的运营支出,单台车也能在两年内抵消掉相应人力的成本,对“成本优先”的物流配送行业而言,“无人配送”开始成为一种可选项。

二是场景。

在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时,就有一些企业将自动配送车送上了路,但大多有两个既定前提:只在封闭场景中进行配送,车辆沿着固定的路线行驶。应用场景的单一,再加上运行时间的限制,“无人配送”还只是概念热。

2022年双11期间,毫末智行的小魔驼2.0进行了一场“变装秀”,在北京顺义等地区联手物美多点、达达快送进行“无人配送”。其实在2021年4月,毫末智行就通过与物美多点的合作,在北京顺义区的马坡地区实现了小魔驼的常态化运营,从真实场景中不断打磨技术、积累运营经验。

三是量产。

“无人配送”被讨论最多的常常是技术问题,比如L4级别的自动驾驶是其落地的前提。可就落地的维度来看,最应该解决的恰恰是能否量产,毕竟不能把车辆交付给客户,再美好的愿景也会停留在PPT上。

为了解决量产的问题,毫末智行打造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生产制造基地毫末星环工厂,不仅实现了年产1万台的产能目标,还给出了“柔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方案,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化,实现小批量试制以及规模化量产,最终为量产交付保驾护航。

截至2022年12月,小魔驼配送的订单量已经超过13万单,“无人配送”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并在某种程度上吹响了商业化之战的号角。

02 毫末智行的内能和外驱

毫末智行的加速正在改变行业预期。

2022年6月前后,业内对“无人配送”落地的判断还普遍在三到五年后。比如美团自动车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在媒体采访中预计:“两三年内,无人配送车的成本至少将降到20万以内。”辰韬资本总经理贺雄松的观点要更加大胆,认为无人配送整车成本会逐步下降至10万元以内,却也加了“未来三年”的前提。

前后进行对比的话,毫末智行的小魔驼2.0显然扮演了“价格杀手”的角色,将整个行业的进度向前推进了两到三年。听起来有些夸张的“价格”,并不难从两个方面找到合理且中肯的解释。

一个是毫末智行的内部势能。

在行业早期阶段,怎么才能把成本降下来?要么等待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毕竟技术路线稳定后,供应链就会跟着标准化,进而硬件成本不断降低,也是外界普遍认为三到五年后价格会降到10万元左右的直接原因;要么自己打通研发、生产的整个环节,一步步降低整车的软硬件成本。

有长城汽车背景的毫末智行,可以说是整个赛道内为数不多有能力选择第二条降本路线的玩家:毫末智行的星环工厂,离不开长城汽车的制造禀赋;毫末在自动驾驶算法上的沉淀,同样适用于末端物流配送;首个规模量产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通用线控底盘“小魔盘”,是毫末智行在行业中上游布局的例证……再加上毫末智行为阿里达摩院小蛮驴、美团魔袋20提供的量产服务,已然成为无人配送赛道的 “隐形冠军”。

另一个是合作伙伴的外部推力。

2022年双11大促前夕,毫末智行与达达快送达成了深度合作,也是继美团、物美等平台又一个重量级合作伙伴。原因可以参考达达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TO杨骏的说法:无论从成本、配送的稳定性以及适用性角度考虑,无人配送有非常大的可能会在未来的即时配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中金公司的预计,一旦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单车成本下降到10万元级别,在单车日均配送单量提升和运营效率提升后,每单成本将降至1.5元上下,车辆运营10个月即比招聘一个快递配送员划算。也就是说,在末端物流配送的战场上,物美多点、达达快送等平台想要进一步压缩成本,直接推动了毫末智行的进度,谁能在价格上打动合作伙伴,谁就有可能在市场上奠定先发优势。

与之相对应的,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在第七届HAOMO AI DAY上直言: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整体成本降至10万元以内,将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2022年毫末智行的注意力还集中在降成本和量产上,2023年势必会在商业化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末端配送商业化之战”并非只是一句口号。

03 末端物流配送的认知战

以时间换空间的商业游戏或将再度上演。

可能就行业成熟度来看,当前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还处于上扬曲线的底部,距离爆发式增长还有一段距离,还处在蓝海市场的阶段。但在毫末智行等搅局者的影响下,市场格局似乎有了定格的迹象。

这是因为末端物流有着典型的自传播效应。

回想2014年前后的“外卖大战”,撇除美团和饿了么的补贴力度,不应该被忽略的还有外卖小哥的形象。美团外卖的黄色装扮和饿了么的蓝色套装,几乎影响了人们对外卖配送员的认知,继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因为两家的运力优势“用脚投票”,越来越多的商家拥抱流量最大的两个平台,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无人配送。在“自动配送车辆”本身就不缺少话题性的局面下,谁家的配送车能够量产交付,谁就有可能占据社交媒体的热搜条目,乃至定义外部对于末端物流配送车的形象认知。一旦在这样的认知战中站稳脚跟,大概率预示着用户、商家的倾斜,不断占据更大的市场。

隐藏在认知战背后的,仍旧是一场技术比拼。

“眼球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向利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朝不利的方向发酵。譬如一些自动配送车辆在试运行期间出现了趴窝、相撞等事件,迅速在微博上传播开来,被不少媒体关注报道,直接降低了用户的印象分。自动配送车辆的量产、落地、运营,绝不是在单纯比“快”,而是算法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运营能力的综合比拼。

还是以毫末智行的为例,之所以赢得物美多点、达达快送等平台的青睐,10万元级别的定价是原因之一,更应该聚焦的则是算法和运营能力。

首先是算法能力。自动配送车辆的成本结构主要在硬件和自动驾驶算法,虽然芯片的算力直接决定车辆的性能,却不是竞争的壁垒和瓶颈,最难的是自动驾驶算法。除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毫末智行还涉足乘用车业务,二者的算力算法均基于毫末的数据智能系统MANA,有着其他玩家难以比拟的数据和算法优势。

其次是运营能力。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自动配送车辆的要求不尽相同,能否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归结起来就是运营能力。比如小魔驼2.0的600L货箱容积、100km最大满电续航,承载的正是商超订单配送单量多、载重大、里程长的需要。相比之下,国外产品的“包容度”较小,装货量小、行驶速度过慢,极大限制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落地空间。对场景的理解和场景为中心的产品研发,才是这场竞争中看不见的胜负手。

如果说三年的疫情为无人配送提供了牛刀小试的机会,为所有玩家打开了进入无人配送市场的大门,2023年可能是一场刺刀见红的搏杀,至少毫末智行代表的一股势力已经为商业化进程加速。

04 写在最后

一面是庞大的物流配送需求,一面是逐渐明朗的商业化进程,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即将在2023年迎来曙光。

同步做出反应的还有政策层面,比如国务院在日前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研发智能化产品,支持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进一步印证了无人配送市场正蓄势待发。

有理由相信,2023年将是无人配送的重要节点。随着政策上的系统性利好,无人配送将再度成为互联网巨头和资本追逐的新焦点,从风口演变为新的浪潮,并逐步在园区配送、快递、巡检等场景中迎来爆发。

特别在毫末智行已经举起商业化大旗的背景下,利好的不只有资本和企业,普通用户也将享受到创新的红利,借助充沛的“自动配送运力”告别“快递停摆”烦恼。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文章

  • 对话李军:人工智能是“第五范式革命”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作为主办方之一,欧美同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军接受了大赛主持人艾诚采访。在采访中,李军认为IAEPC不仅是一场“冠军中的冠军”对决,更是一次全球AI人才的线下交流盛会。大赛“史无前例”的吸引了全球青年科技精英汇聚香港,更加推动和普

  • 对话施韩原与杜瑜皓:与参赛选手一起改变世界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作为大赛发起人方之一及裁判委员会负责人,施韩原与杜瑜皓接受了大赛主持人艾诚采访。裁判委员会主席施韩原分享了此次大赛的亮点,IAEPC首次引入创新赛道,探索选手如何与AI合作进行答题。裁判委员会副主席杜瑜皓认为,选手最终目标并

  • 吴林林专访IAEPC冠军:与全球参赛者交流是最重要的一课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深圳的学生吴林林作为主办方记者团成员,采访了大赛冠军选手之一。在吴林林的采访中,选手认为与来自全球的参赛者交流是自己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在科技与AI之前,选手们可以平等、开放、友好的交流。以下是采访实录(有删节):吴林林

  • 吴林林专访黄锦辉:年轻人要像懂中文一样懂A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深圳的学生吴林林作为主办方记者团成员,采访了大会嘉宾: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IAEPC联合发起人黄锦辉先生。在吴林林的采访中,黄锦辉教授勉励年轻人要像懂中文和英语一样懂AI,

  • 本以为DeepSeek天下无敌了,没想到Manus更猛

    昨天新出了一个AI,据说比DeepSeek还牛,而截止到今早,已经有10万人在排队申请Manus邀请码了,而且它邀请码已经炒到10万了。这是北京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蝴蝶科技,创始人是一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90后毕业生肖弘,突然向全球宣布: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人工智能、通用智能体产品出现了,名叫Manus

    标签:
    ai智能
  • 库克已纳投名状:苹果AI没得选,只能选百度

    苹果16弄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专门给中国人用的,准备用百度的AI,还要交钱。第二个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用了ChatGPT,包括台湾、香港、澳门都可以用。以后都这样了。好,问题就出在这,苹果和百度的合作出现问题了,新闻连起来看,才能明白其中含义。新闻一:苹果正在和腾讯、字节初步接洽,考虑将二者的AI模型

  • AI加速时代的“进度条”,我们拨动了百分之几?

    “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曾这样说到。

    标签:
    ai智能
  • AI视频赛道,要变天了

    “毁灭你,与你何干?”,这是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里用来形容人类与三体人之间的战争的一句话。

    标签:
    ai智能
  • “创造市场”与“算法进化”,中美AI竞速的岔路口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是要创造一个市场,而非一个算法”。这是世界AI泰斗MichaelI.Jordan的观点。而当前的全球AI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中美双方,却也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前者执着于前沿技术的探索,后者则发力应用优化和商业化落地。南辕北辙的两个方向,或许已经无法直接进行排位先后、优

    标签:
    ai智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