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开眼“观天”,从墨迹天气服贸会之旅看气象服务新未来

 2023-09-06 17:56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域名预订/竞价,好“米”不错过

今年夏天,天气焦人。先是高温早早上线,然后台风来势汹汹,北京高温、河北暴雨,杜苏芮、苏拉、海葵轮番“奔袭”,极端气象事件频繁登上热搜,其险象环生的过程,让大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节节走高。

此时,原本遇到天气突发状况或预报不准,天气产品的用户们一两句吐槽便带过。但当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用好气象技术、优化气象服务,做到够准、够好用,便成为全社会的明确需求。

在9月2日到9月6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作为本届大会十大高峰论坛之一的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回应了社会对强化气象服务的呼声。

在论坛上,墨迹天气发布其最新成果——全球雷达融合降水服务产品。该产品通过机器学习,融合全球层面的各类气象数据,可以将全球降水预报精细到公里级、分钟级,并且按降水的演进过程,给出及时的服务和建议。

从专业气象观众到有需求的政企单位,墨迹天气打造的可靠、灵活的天气产品,不仅能满足他们长期的需求,更体现出气象技术和经济层面融合创新的能力,为气象服务的未来指了条明路。

预报天气,不如让用户主动探索天气

天气预报,最大的价值和最难的问题,都是预测,或者说预测的准确性。至少在普通用户层面,“气象服务”这四个字,就必须从天气预报出发。

我们能肯定的是,天气技术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始终在迅速发展,到今天,最新的大模型技术都广泛参与到天气预报中。但从体感来看,“不准”,仍然是用户主要的抱怨。

不过,这其实是一种用户主观体验和客观测量上的错位。比如短时强降水可能刚好被用户错过,但当天降水程度本身有客观标准,用户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地都干了,手机上显示的却是大到暴雨这种指标。

用术语来讲,因为要根据天气预报决定生活节奏,用户的关注具有极高的“颗粒度”,明确到下雨在哪个时间段、雨量需不需要打伞。气象产品必须适应用户思维,才能做好体验。预报准不准固然重要,但让用户直观感受天气变化,让客观记录和主观认识尽可能倾向统一,是更需要打磨的方向。

暴雨这样的强天气过程,是很好的切入口。原因很简单:用户最关注和重视,所以最影响其情绪和反馈。抓住这种天气过程进行全面的解读,或者让用户在这种时刻感受到天气产品的价值,对提升用户体验意义巨大。

墨迹天气的全球雷达融合降水预报,就有着这样的出发点。全球雷达融合降水服务产品,可提供历史8小时、未来48小时,共56小时的业内最长时间雨云雷达,范围覆盖全球。并且,在使用体验上,基于柱状图等视觉元素和音效等听觉元素,雨量的大小强弱、雨云的运动轨迹,都直观地呈现在用户眼前。

在降水灾害演进发生的不同阶段,用户会收到递进式的降水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和建议,更及时地采取应对灾害的措施。

另外,和传统的被动展示不同,用户主动拖拽查询降雨情况,可以更精准地看到不同时刻、不同地区的天气变化。且由于墨迹天气大幅提升未来48小时降水云图到2km网格/6分钟间隔的精细度,用户将能从雨云精确平滑的发展趋势中,看到天气变化的全过程,深入理解预报的边界和意义。

轻松看懂雷达,用户将对天气过程产生更专业、深刻的感知,并做出及时的应对。以全球雷达融合降水服务产品为代表,墨迹天气通过高精准度气象数据产品矩阵,和为各类用户定制气象服务的能力,不断拓展着气象服务的边界。

气象服务的突破点:从“我有什么”,到“能做什么”

从一款产品出发,我们看到,墨迹天气选择让用户的直观感受成为产品的落脚点。这样一来,它做到了明确的回答、并帮助解决用户的问题。

这是气象服务的最大价值,同样也给出了一种启发:传统气象预报产品,乃至更大范围的天气产品,侧重于从已有的技术能力出发,把能力展现给用户“看”,但没有针对用户的需求做出足够的设计,或者说对用户体验的融合不够。墨迹天气则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全球雷达融合降水预报产品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而墨迹天气为之配备的产品设计和运营,又足够贴近用户需求。

在技术层面,墨迹全球雷达融合降水预报,是中国区商业气象服务准确率第一的产品。它的每一个进步点,都有着坚实的技术支撑,和针对性的细节优化。

在预报层面,其降水临近预报(0-2小时)和短时降水预报(2-12小时)分别采用雷达外推预报、雷达和模式融合数据,采用全球气象雷达观测图片为基准,融入气象模式、雨量计观测等复合数据建模,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加快天气走势的预测,给用户端快速接收天气变化信息提供了基础。

而在呈现效果上,正如前文所说,墨迹天气大幅提升雨云运动轨迹、边界等时间和空间层面的精细度,雷达图像推演超过原来水平的15倍,现在都可以顺畅平滑地展示在用户端。在降水云图显示方面,墨迹天气使用了openGL/metal绘制技术,用户端可根据地图缩放级别显示高清云图,无需依赖第三方接口,体现了墨迹天气在图像显示方面的技术积累。

与此同时,作为在用户端久负盛名的天气产品,墨迹天气也深谙用户友好之道。C端产品与运营,和底层技术价值形成了有效的联动。

最典型的方面就是,墨迹天气做好了预报,而把实况这个层面的反馈权利交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观天者计划”,反馈身边的天气过程图片,既为气象灾害的一线信息采集提供支持,也为天气数据融合建模的优化带来更多助力。墨迹天气也设置了合理的补贴,激发用户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墨迹天气也把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思维融入到“时景动态”模块中。基于定位,用户可以获得当地的天气信息、穿衣搭配等,生活出行有更多具体参考。和降水观测结合,用户可以放心设置自己的出行、旅游、观赏等不同计划。这样的用户触点,有非常强的心智激活效应,真正让天气产品形成了用户体验驱动的模式。

气象服务既需要精准度,也需要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感。墨迹天气把科技能力转化为精细化服务,体现了从“我有什么”到“能做什么”的用户思维转变,这将帮助墨迹天气更好面对气象服务市场当前的变化。

迎接气象服务市场新纪元

回归宏观视角,近几年重大气象事件频发,为了应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气象服务的价值变得越发明确,一个新纪元正在开启。

服务需要落地,就像墨迹天气正在做的事情一样,给外界提供快速、准确、高质量的气象预报、事件反馈,是气象连接千行百业、横跨全球赋能万物的基础。而打造一款好产品,则是解决了用户使用门槛问题。

从2016年的临近降水服务产品,到2020年的临近+短期降水服务产品,到现阶段的全球雷达降水服务产品,墨迹天气其实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这段经历解决了气象服务长期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预报怎么更好地把数据用起来、气象产品的用户体验从哪里入手等。最主要的,还是提升不同主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力。

城市的一场雨何时下,影响到用户出门带不带伞;农业区的温度和风雨变化,关系的是一门产业的播种和产出;暴雨来袭,城市怎么应对,则系千万人安危于一身。从气象预报出发的气象服务建设,本质上是核心竞争力面向用户进行定向释放,这个用户并不只有C端。

去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明确提出“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确定了诸如交通、电力、环境等具体的专业服务方向。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进一步印发《2023年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为预报、数据、监测等业务升级提出了指导。

当前,墨迹天气在B端和G端均已进行了深入布局。从大方向来看,切入场景、整合能力,会成为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可靠路径,这也已帮助墨迹天气走向业务成功。当前,墨迹天气已服务20多个分支行业,合作近200家知名企业。

从首个天气预报诞生至今已过去一百多年,人类对天气、气象的研究和运用,早已超出预报层面。不断发展的技术就像一双眼睛,帮助我们站在原地就能看见世界各地的风和雨。在看见的基础上,墨迹天气的持续创新,瞄准了精准、精细、可定制的方向,在应对全球气候不确定性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即便未来天有不测风云,但我们有墨迹天气,也可以从容直面变化,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来源:松果财经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墨迹天气

相关文章

  • 千亿气象服务市场,墨迹天气“吃肉”还是“喝汤”?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与友人在沙湖道春游时突遇大雨,因为没有雨具被淋了个透心凉。友人深感狼狈,他却泰然处之,冒雨潇洒前行并写下脍炙人口的《定风波》。

    标签:
    墨迹天气
  • To C+To B双轮驱动,墨迹天气的转型启示录

    在所有的工具起家的厂商中,墨迹天气可能是最为特殊的一家。作为一款亿级月活的超级工具,墨迹天气始于95后们并不熟悉的塞班时代,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衰沉浮,但未能沿循工具到社区再到平台的逆袭路线。

    标签:
    墨迹天气
  • 台风季来临,墨迹天气为用户生活出行安全护航

    针对台风极端天气下可能遇到的特殊灾害情况,墨迹天气还特别增设的“防御指南”板块,用户不仅可以实时查询如何做好防御措施,还可在时景社区“我在台风最前线”板块上传试实时台风前线图片,让更多用户和当地相关部门了解台风实况,在为更多用户提供安全出行信息的同时,也可为当地的抗灾减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标签:
    墨迹天气
  • 墨迹万年历:一款简单实用的综合类生活服务应用

    可以看到,墨迹万年历不仅仅是一款单一的工具类APP,更是一款集日历、天气、提醒、资讯等全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生活服务类APP,既简单又实用,对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墨迹天气
  • 墨迹天气的违规 广告“窄门”的倒逼?

    气象企业服务市场给人的感觉依旧尚不明朗,指望2B业务成长成为“第二盈利曲线”在短时间内或许很难做到。更要紧的是,2B技术领域的投资,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对于广告价值看起来也被“挤出”的墨迹天气而言,是否有足够的自己能力去做技术研发呢?

    标签:
    墨迹天气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